您所在的位置:乐鱼leyu(中国)>新闻资讯
本期节目咱们一起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的今天,心理门诊中青少年自残现象越发普遍,青少年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青少年高发的非自杀性自伤现象。
关于非自杀性自伤,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
它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是一个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在青春期早期开始,在青春期晚期及青年期达到顶峰。
通过心理访谈,医生发现很多孩子割腕并不是为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在寻求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正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很多家长都想不通,这些心理问题是怎么盯上我们的孩子的?
其实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某一因素导致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个体心理因素
人格障碍或缺陷、情绪调节能力、认知能力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例如:
内向敏感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没有学会正确疏导自身情绪的孩子相较其他人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概率和程度都会更加严重;
没有足够认知能力的孩子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更容易表现出行为成瘾等。
◆环境人际因素
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例如:
童年期受到虐待与忽视的孩子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概率会比正常的孩子要高;
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进行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是欺凌者的2-3倍;
父母以较忽视的态度进行教养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
◆神经生物学因素
内源性阿片肽、多巴胺、5-羟色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如存在家庭精神疾病遗传史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面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及时发现并制止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峰期在中学阶段,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的反常行为,如近期是否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剧烈的人际冲突、失眠、吃不下饭或是有出现自伤行为等。
孩子在出现非自杀性自伤时,可能是为了摆脱情感痛苦、希望被人接纳倾听,家长应尽早发现并予以坚决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学会接纳,提高沟通技巧
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劝告,如你要乖一点,听话一点等;质问、抱怨,如一家人都因为你这件事忙里忙外等,可能会导致孩子加重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
另外,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感受,接纳他们的看法,而不是急躁地对其进行批评。
一旦孩子非自杀性自伤出现了三个月或者半年以上,而且孩子对自己的伤害出现多样化、伤口不断增加和加深,这时候必须要带着孩子去医院心理门诊找专业人员就诊。